课程简介
  • 作者:MKSZYXY
  • 编辑:MKSZYXY
  • 发布时间:2022-09-25

一、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Essentials)

二、授课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4-5年制各专业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3学分。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指导性学习和实践课16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全国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阐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阐明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造成的灾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性任务和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了解近现代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探求中国的出路和实现中国的发展的艰辛历程,懂得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了解并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光辉历程、经验教训。

技能目标: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学会并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进而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七、前导课程及后续课程:

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八、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论教学

导言

1.课程内容

(1)中国近代史综述

(2)中国现代史综述

(3)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目的和要求。

(2)难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理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2)了解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4.教学方式

以讲授法为主

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1.课程内容

(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鸦片战争的爆发

(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4)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

(2)难点:近代中国由强盛转向衰败的根源;科学地认识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

3.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中国的强盛;了解近代中国由强盛转向衰败的根源,掌握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了解西方列强在近代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进行顽强抗争。

(2)深刻理解有辉煌的历史才有复兴的渴望;分析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掌握中国人民不屈抗争及由此带来的民族觉醒,明确民族复兴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大梦想和奋斗目标的。

(3)理解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列强入侵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回击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由此形成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认同。

4.教学方式

以讲授法为主

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课程内容

(1)太平天国运动衰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3)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2)难点: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封建统治阶级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资产阶级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在根本上行不通。

3.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努力和主张。

(2)科学分析近代中国的几次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不能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教学方式

以讲授法为主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课程内容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的提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

(3)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基本过程、历史价值。

(2)难点:对辛亥革命胜利和失败的表象和实质的探讨,进一步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历史走向和规律。

3.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救亡图存的努力和主张。

(2)科学分析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救亡图存不能成功的原因,辨析、批驳针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的必然历史走向和规律。

(3)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贡献。

4.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播放相关视频相结合。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1.课程内容

(1)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进行;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2)难点: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大革命失败原因。

3.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基本史实和意义。

(2)理解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3)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感,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自觉性与自信心。

4.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与讲授法结合。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课程内容

(1)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2)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史进程和历史意义。

(2)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当性、必要性与进步性;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教学目标

(1)了解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统治实质;全面了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史进程和伟大历史意义。

(2)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当性、必要性与进步性;深入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重大历史意义。

(3)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深入体会和感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自我革命精神。

4.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与讲授法结合。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课程内容

(1)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日本侵华战略的实施与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意义、经验。

(2)难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抗日战争的基本历程及国民党、共产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争的地位与作用。

(2)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形成对抗日战争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伟大奋斗及巨大牺牲的敬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4)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讲授相结合。

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1.课程内容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坚决反击。

(2)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格局的形成。

(4)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2)难点:新中国的创建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教学目标

(1)了解国民党是怎样丧失人心走向失败,共产党是怎样团结所有进步力量最终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2)解释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3)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及对无数英勇献身的英烈的尊重与敬仰。

4.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自学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课程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4)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5)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大跃进”及初步纠正“左”的努力;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其历史教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曲折历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教训;关于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评价

3.教学目标

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基本国情,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功绩及其经验教训。掌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巨大成就和严重曲折的全貌,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所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4.教学方式

讲授+指导学生自学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1.课程内容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拨乱反正完成;改革开放的起步。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改革开放的展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3)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的确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两岸交流扩大;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历程。

(4)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接续发展。

(2)难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教学目标

(1)了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起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伟大意义。

(3)形成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讲授相结合。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课程内容

(1)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中国梦的提出和治国理政的新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和国家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

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的发展战略布局

(2)难点: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3.教学目标

(1)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和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

(2)深化学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的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的把握。

(3)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4)深刻认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深入了解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正确性,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

4.教学方式

先以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再以讲授法讲解知识。

九、学时分配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1.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目的

贯彻国家“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通过社会实践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①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在实践课中深入理解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并掌握和运用理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写作的能力。

②突出社会实践活动,明确实践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增强实际情感体验和切身体会,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坚持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锻炼其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2)要求

①根据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新方案和教改意见,以及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具体修订实践教学办法。

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有关要求相一致,任课教师是实践课的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的原则

开展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真正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让理论教学入眼、入耳、入脑,使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

(1)针对性原则。首先,社会实践的内容应该是理论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通过实践性环节充实教学内容,补充教学素材。其次,实践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当代大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层次,而且思想活跃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思想意识极易受到改革大潮的冲击,社会机制转型中观念更新的影响。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

(2)实效性原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深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开放力度的加大,西方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冲击,甚至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课程课教学中的社会实践要讲求实效性,实践活动要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

3.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将课程的实践教学确定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类。

(1)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分为课堂实践和第二课堂。课堂实践包括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性学习;课堂影视教学、历史教育片、专题片等。第二课堂包括学习小组研究式学习、课件制作汇报;演讲比赛;辩论赛;先进人物事迹报告等。

(2)校外实践教学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飞虎队遗址公园、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

(3)实践教学的开展

任课老师根据每学期实践课的不同形式和内容,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组织实施,以期增强本课程实践课的实效。

4.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总学时的情况,实践教学安排16学时。

实践内容

课时

考核要求

备 注

观看历史教育片、专题片等

6

讨论、感想发言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学习小组研究式学习

10

撰写论文、制作PPT汇报

5.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考核学生实践成绩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参与程度、实际表现为依据;结果考核主要以学生参与的心得体会或论文以及PPT展示;学生讨论、心得体会或论文和多媒体展示的材料,全部批改,并以百分制记载,作为学生的该课程学分成绩之一,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纳入课程总学分。

十、课程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期评成绩原则上由平时成绩(10%)、社会实践(30%)和期末考成绩(60%)组成。实行闭卷考试。

十一、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编写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2.主要参考书目: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

《毛泽东选集》1-4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1年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

《邓小平文选》1-3卷第1版,人民出版社,1993年

《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卷)第1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 ,外文出版社,2014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 ,外文出版社,2020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

本书编写组编《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8年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